一、評價原理
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是衡量其在使用過程中抵抗外界摩擦作用而不發(fā)生顏色脫落或轉(zhuǎn)移至其他物體表面的能力。這一性能直接關系到紡織品的耐用性和消費者的滿意度。評價原理基于模擬實際穿著或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摩擦條件,通過標準化的測試方法,評估紡織品表面顏色的穩(wěn)定性。具體而言,評價原理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摩擦類型:通常包括干摩擦和濕摩擦兩種類型,分別模擬紡織品在干燥和濕潤狀態(tài)下的摩擦情況。
2. 摩擦介質(zhì):干摩擦一般采用標準摩擦布或棉布,而濕摩擦則在摩擦布上施加一定量的水分。
3. 摩擦強度:通過控制摩擦頭的重量、行程和速度等參數(shù),模擬不同程度的摩擦強度。
4. 顏色變化:評估紡織品在摩擦前后的顏色變化,包括原樣褪色和轉(zhuǎn)移至摩擦布上的顏色量。
二、測試方法
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的測試方法主要有兩種:AATCC 8和ISO 105-X12(包括X12和X12A-G,分別對應不同類型的紡織品和測試條件)。這些方法均遵循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確保測試結(jié)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
1. 樣品準備:按照標準規(guī)定裁剪一定尺寸的紡織品樣品,并進行必要的預處理(如洗滌、干燥等)。
2. 摩擦操作:將樣品固定在測試儀器上,使用標準摩擦布或棉布,在設定的摩擦條件下進行摩擦操作。
3. 顏色評估:摩擦結(jié)束后,使用灰度卡或分光光度計等工具評估樣品和摩擦布上的顏色變化。
三、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通常基于顏色變化的程度進行劃分,常見的分級系統(tǒng)包括1-5級(或1-8級,具體取決于標準),其中5級(或8級)表示最好的色牢度,即幾乎無顏色變化;而1級則表示最差的色牢度,顏色變化顯著。
四、影響因素
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
1. 纖維類型:不同纖維的染色性能和表面特性不同,對摩擦色牢度有顯著影響。
2. 染料和助劑:染料的種類、結(jié)構(gòu)、牢度性能以及助劑的種類和用量都會影響紡織品的摩擦色牢度。
3. 染色工藝:染色溫度、時間、pH值等工藝條件對染料在纖維上的固著狀態(tài)有重要影響。
4. 后整理工藝:如樹脂整理、防水處理等后整理工藝也會影響紡織品的摩擦色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