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色指數(shù)是表示光源顯色性高低的數(shù)值。為光源下物體顏色與參照光源下物體顏色相符程度的度量。CIE規(guī)定普朗克輻射體為參照光源,將其顯色指數(shù)定為100,并規(guī)定8個顏色樣品。如在一光源下,樣品與參照光源下顏色相同,則該光源顯色指數(shù)為100;若顏色改變,該光源顯色指數(shù)低于100。
也就是說用來評判顯色指數(shù)的“標準光源”,高色溫時是Dxx天光模型,低色溫時是黑體輻射體。
那么,顯色指數(shù)最高的光源,也就分成兩種:高色溫時,是最接近天光的高壓氙燈;低色溫時是白熾燈/鹵鎢燈。因為他們本身就幾乎是標準光源。
現(xiàn)在的LED,有很多“全光譜”的,也可以做到近乎接近理論最高值。
所以說顯色指數(shù)最高的“光源”一定是自然光,它接近于黑體輻射。這是wiki上太陽詞條下自然光譜和黑體輻射光譜的比對??梢姺浅=咏匀挥幸稽c點差異。
此外,國際照明委員會規(guī)定5000K以下的低色溫光源用普朗克輻射體作為參照光源,色溫5000K以上的用標準照明體D作為參考光源。
可是實際上自然光僅僅指的是正午陽光 而不是夕陽 朝陽 因為那時候的大氣折射使得紅光更多 藍光更少。這時候我們可以回頭再看一下上面的圖片 發(fā)現(xiàn)太陽的輻射實際上是接近一個特定的5777K的溫度下的黑體輻射。大家都知道物體在加熱的過程當中會發(fā)紅(燒紅)、發(fā)黃(鋼水)、發(fā)白(燈絲)、最后發(fā)藍(氣割)。所以說我們所謂的理想光照應該是參照不同溫度下的黑體輻射的光譜來看的。
但是很顯然在低色溫的情況下和高色溫的情況下顏色是不同的?;椟S的白熾燈和明亮的鹵素燈從原理上都非常接近黑體輻射 所以他們的CRI都很高。但是對于顏色的還原顯然是不同的。不然相機的白平衡就沒用了。這導致了不同色溫下所謂的“顯色性”更加見仁見智了。所以說這個CRI的參數(shù)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相關的意見。
其中最重要的幾條是:
1. 樣本飽和度不夠。CRI選取的8個顏色都是中等飽和度的。所以說現(xiàn)在選用15個顏色 其中就有某答主洋洋得意的R9紅色。
2. 由于誤差是平均分布的 所以相同CRI的兩個光源的效果可能非常大。
3. 由于這個結果對于飽和度沒有準確的指示 人更傾向于看到更加飽和的色彩 所以說低CRI的顯色效果可能比高CRI更好。這是摘自北京大學綠色照明系統(tǒng)中心 金鵬先生的LED顯色性探索一文的圖片,很容易看出區(qū)別。
4. 不同色溫下的標準光本身顯色性就可能很差。最終的照明場景是給人看的而不是給機器看的。所以有了GAI(Gamut Area Index)。
同樣摘自金鵬先生的文章的對比圖。一目了然。
事實上CRI這個標準的制定是在五六十年代搞出來的。那時候的光源類型還比較少 基本沒有非連續(xù)光譜光源 故所以對于LED之類的光源的判定其實是很片面的?,F(xiàn)如今顯示器、數(shù)碼影像以及光源的發(fā)展已經(jīng)和那時天差地別 人們對于色彩還原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F(xiàn)在主要采用色域和CRI相結合的方式來判定光源對于場景的顏色還原程度。